文章详情

大英博物馆玉器 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玉手镯

11-22     浏览量:341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代玉器

西周玉璧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代玉器

西汉虎形玉饰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代玉器

唐代玉带板

西周玉璧。直径16.8厘米,清宫旧藏。呈素面圆盘,浅黄色,中央有孔,孔沿一圈突起,质地精美,表面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玉璧是中间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是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所以用玉选料极精,制作工艺极细。我国的古人认为,玉是山川的精华,是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所以《周礼》把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称为“六瑞”,“六瑞”是祭祀天地和四方之神的礼器,也是人们用以表示身份地位的象征,是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衣服有制,官室有度”,玉璧是西周奴隶主贵族专属的礼器。以玉璧为代表的“六瑞”等玉礼器的出现,标志着玉器的应用范围扩大,反映出西周时期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这件西周玉璧的表面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谓碗古所无,托子从何来。谓托后世器,古玉非金材。又谓碗即盂,大小异等侪”,这些汉字如车轮的辐条一样从中央的圆孔一侧呈放射性排列。原来乾隆皇帝认为这件玉璧形似碗托,所以决定要给它搭配一只碗,可是又找不到相配的古碗,于是决定“兹托子古玉,玉碗别久垂,不可无碗置,定窑选一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发现了一件北宋定窑碗,上面镌刻的诗句与这件玉璧上诗句一模一样,毫无疑问这正是乾隆皇帝为这件玉璧挑选的碗。乾隆皇帝在他的御制诗中指出,他的这种构思来自于玉璧精美的形态和所用玉石的质地。在为这件西周玉璧搭配了一件与其年代相隔久远的北宋定窑瓷碗以后,至少在乾隆皇帝的眼里,他确保了这件玉璧的完整性。虽然很多学者认为乾隆皇帝在这件西周玉璧上的题诗是对文物的破坏,但是乾隆皇帝却认为书法为玉璧之美锦上添花。这件西周玉璧在清朝末年被太监偷带出宫,从此流落民间,辗转前往英国,最后成为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品。

西汉虎形玉饰。长4.8厘米,高1.7厘米,厚0.4厘米。玉料呈黄色,有大片的黑斑。以透雕手法雕刻出虎头、虎身、虎足、虎尾,以阴线勾勒出虎目、虎腿,虎头低垂,虎尾翘起,虎身有直径约两毫米的穿孔,用于悬挂佩戴。刀工精细,磨工精良,对老虎的形象着重于眼睛、牙齿、爪子等细部特征,在细微处见奇观。汉代是我国古代玉器使用和制作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玉器制作工艺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雕刻技术精益求精,镂空技艺普遍应用,透雕、圆雕及高浮雕的数量明显增多,所以明代的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称赞道“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宛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西周以玉璧为代表的玉礼器“六瑞”,除了玉璧和玉圭仍然用于礼仪活动外,其余的四种在西汉已经不再出现了。相较于玉礼器的衰落,玉佩饰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继承先秦社会风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讲究玉佩饰的组合使用,由玉璧、玉环、玉虎、玉鱼、玉觿等以不同的规律排列组合,佩戴在身上,显现出高贵典雅的风范,是完美品德的象征。因此,西汉的玉佩饰中常见各种动物造型的玉饰,如玉虎、玉蝉、玉鱼、玉鹿等,形象生动逼真,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关于这件西汉虎形玉饰的来历,大英博物馆一直是语焉不详,外界也是一头雾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广州市发现了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与之一模一样的玉器,谜底才最终揭开。原来这件西汉虎形玉饰是被盗墓贼从墓中盗走的,后来流落异国他乡,最终为大英博物馆所收藏。

唐代玉带板。玉板的数量不全,有缺失,现存9块。两边小的玉板长3.4厘米,宽1.6厘米,中间大的玉板长6.7厘米,宽3.5厘米。玉质晶莹温润,通体无瑕,琢磨精细,光泽度高。玉板上刻有胡人乐伎的形象。玉带板,亦称“带跨”,是由数块乃至数十块扁平的玉板镶缀而成的腰带,玉材的质地和玉板的数量依据官员等级不同而有严格的规定,从13块玉板到26块玉板不等,是古代官员地位和等级的象征。玉带板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起初只是在腰带的两端连接处加玉质带钩,后来发展到在腰带上镶缀一圈片状玉块,玉块的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和桃形,有素面的,也有雕刻图案的,以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唐代把腰带规定为官服的一部分,并规定用不同材质的配饰镶缀在腰带上,以此来体现官阶的高低等级,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使用玉带板,所以《唐实录》中记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唐代的玉带板大多呈方形,图案为浅浮雕人物纹、花鸟纹或动物纹,雕琢方式采用“压地隐起”技法,即图案的边缘用细而短的密集阴刻线整齐排列雕刻,然后自边缘向内缓缓凹下,使中间的纹饰凸起,与边缘同高,再用较粗的阴刻线勾勒出轮廓,有如浅浮雕。唐代玉带板上的图案以西域胡人形象最具特色,人物高鼻深日,着装奇异,这是唐代吸收外来文化在玉器上的真实反映,其中胡人乐伎纹饰更是唐朝引入西域音乐的历史见证,乐伎所用的乐器,如箜篌、笙、排箫、答腊鼓、腰鼓、弹箏、铜钹、羯鼓、齐鼓、琵琶、横笛、拍板等乐器,为研究古代西域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套唐代玉带板原为清代咸丰朝的两广总督叶名琛的私人藏品,叶名琛(1807年—1859年),湖北汉阳人,出身书香门第,嗜好收藏,累官至两广总督、体仁阁大学士。1856年英法两国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入广州城俘虏叶名琛并囚禁在印度加尔各答,叶名琛坚持民族气节,以“海上苏武”自居,不肯投降,后病死于印度。随着叶名琛的被俘,这套唐代玉带板也成为了侵略者的战利品,战后被带回英国,为大英博物馆收藏。(施泳峰)

相关推荐